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人文菏澤 > 正文
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3-08-09 09:41
戲布袋張集村位于曹縣城東南8千米,閻店樓鎮(zhèn)政府駐地北6千米處。全村總面積0.67平方千米,其中耕地0.51平方千米,村落占地0.16平方千米。聚落呈方塊形,長約370米的東西主大街一條,長約380米的南北大街兩條。全村130余戶,600余人,以張、賈兩姓為多。
據(jù)《鐵張家譜》記載,其村張姓為明朝兵部尚書鐵鉉之后。鐵鉉是明初名臣。建文年初,鐵鉉任山東布政使,駐守濟南。燕王朱棣以“清君側(cè)”為旗號起兵南下,攻打濟南三月未下,又決黃河圍城,鐵鉉詐降,朱棣入城險些喪命,之后朱棣大炮轟城,鐵鉉將朱元璋遺像懸掛城頭,燕軍不敢開炮,只好繞開濟南城南下。朱棣登基后,鐵鉉不屈被殺。
《鐵張家譜》還記載,鐵鉉殉難后,其子德奄為避滅門之禍,偕母親張氏逃至曹縣城東六十里黃崗(今屬單縣)投親存身,子孫易姓為張。后移居黃崗東北二里許,擇地立籍,德奄公有三子,名璣、璇、環(huán),故名村張三黑樓;長子諱璣遷至曹縣城東南堤角張莊(今曹縣汽車站東)。清順治間,從張莊遷此建村,后因成集,故名村張家集,俗稱張集。
張集村之所以被稱作“戲布袋張集”,是因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乾旦的佼佼者、山東梆子名老藝人、人稱“戲布袋”的張玉合生于該村。
張玉合(1896.4—1961.12),因生活所迫,14歲投奔山東梆子科班大興班學藝。他悟性高,極具藝術(shù)天賦,出科后,憑借一副清脆高亢、極富韻味的好嗓子,英俊的扮相、過硬的功夫,極佳的身段,漸漸受到魯西南、豫東觀眾的喜愛。觀眾稱贊道:三天不種地,也要看張玉合的《齒痕記》。又因其表演酷似名老藝人喜鳳,喜愛他的觀眾送其外號“小喜鳳”。
張玉合先后搭班演出于開封、洛陽、西安、徐州等地。在與趙義庭、黃儒秀、陳素真等名家同臺演出中,他博采眾長、兼容并取,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。由于張玉合戲路寬、演戲多、所會劇目多,戲劇界送其外號“戲布袋”。
新中國成立后,張玉合隨曹縣大眾劇社返回曹縣。在曹縣劇團期間,張玉合除精益求精地把自己精湛的藝術(shù)獻給家鄉(xiāng)父老鄉(xiāng)親外,還全身心地提攜后人。經(jīng)他嘔心瀝血地培養(yǎng),張愛芝、董玉蘭、郭金鳳等相繼成為各自劇團的骨干演員。
1954年8月,張玉合參加了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,榮獲表演獎。1958年10月,山東省文化廳挖掘記錄山東梆子傳統(tǒng)劇目。此次挖掘整理山東梆子傳統(tǒng)劇目503出,而張玉合一人就口述了《曹莊殺妻》《董家?guī)X》《老征東》等近百出劇目,為山東梆子傳統(tǒng)劇目的發(fā)掘與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。1958年冬,張玉合任教于紅專藝校,培養(yǎng)了尹愛菊、楊懷斌、宋慶會等一大批山東梆子中堅力量。
戲布袋張集村,明屬磐石都,清屬磐石里,民國時屬曹縣第二區(qū),新中國建立后先后隸屬于魏莊寨區(qū)、姚莊寨鄉(xiāng)、大同人民公社、閻店樓人民公社、魏莊寨鄉(xiāng)、閻店樓鎮(zhèn)。該村西臨團結(jié)河,得水利之便,該村以農(nóng)業(yè)為主,主要農(nóng)作物為小麥、玉米、花生等。近年來,依靠便捷的村級公路,大力發(fā)展電商產(chǎn)業(yè),村民過上了幸福祥和的小康生活。
酆鴻 張榮昌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淮安新聞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